音調未定的傳統(增訂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90834
- 條形碼:9787508690834 ; 978-7-5086-9083-4
- 裝幀:簡裝本
- 版次:1版1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印刷次數:暫無
- 所屬分類:>
音調未定的傳統(增訂本) 本書特色
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國史學大家朱維錚經典之作全新結集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一以貫之的傳統是存在的嗎? 文化傳統變化頻仍,歷史實相撲朔迷離,音調未定或許是*好的答案李零、王汎森、姚大力、王守常等學者聯袂推薦
音調未定的傳統(增訂本) 內容簡介
作者在《音調未定的傳統》這本書里,展現了更加悠長和耐心的學識和面貌。眼界放寬到整個中國歷史傳統,哪一個歷史學家不希望在全景歷史視野中試一試自己的這把寶劍?歷史非但沒有證明中國存在過自孔子以來便一成不變的傳統,而且只以證明所謂傳統總在發生時空連續性的變異。只要我們平心靜氣去看待歷史,會發現這樣一個常態:具體到某一個歷史階段,時間和空間經常會發生錯位。如何看待和研究這一狀況?朱維錚先生在其數十年的學術生涯中一直十分強調進行任何一種研究,首先必須弄清對象“是什么”,然后才能追究“為什么”。他的那種將許多人們習以為常的常識弄成待解的疑團的“證偽”式研究,讓不少同道“憎厭”,卻贏得了海內外嚴肅學者乃至一般讀者的認同和尊敬。本書是朱先生對現狀“信而猶疑,將信猶疑”心態的體現。 朱維錚先生的經典之作大多已斷版數年,此次全新結集,共出八種(《走出中世紀》《走出中世紀二集》《音調未定的傳統》《壺里春秋》《求索真文明》《中國經學史十講》《論孔子》《壺里春秋二集》),由朱先生的學生精編精校整理完成。新銳設計師操刀設計,從封面到版式,都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
音調未定的傳統(增訂本) 目錄
音調未定的傳統(增訂本) 節選
1.
人世間沒有不變的傳統,或者說沒有自古及今一以貫之的傳統。中國的幅員與人口,中國的民族與語言,中國的歷史與現狀,都使中國堪稱一個小世界。這個小世界的生成史,至今仍屬學者們沒有完全探究清楚的課題。但有一點則是無可否認的歷史事實,那就是這個小世界,盡管常被說成自我封閉或自我完善的典型,但無論考古學、人類學或歷史學的研究,都在不斷提供否定性的證明。
世界大同也許在可以企及的將來,仍屬東西方哲人們共有而渺茫的一種理想。然而從有文獻以來,這種理想時現時隱,卻從來沒有斷絕過。我們可以批評乃至譏嘲那些哲人們,誰也沒有真正發現過到達大同之路,卻不能否認,人類社會的空間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愈來愈小,乃屬歷史的事實。如果不抱種族的、意識的或其他非歷史的偏見,而堅持從歷史本身說明歷史,那末從這個基本的歷史事實中間,除了證明那些不幸的哲人們的大同理想,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還有別的解釋么?
當然邏輯不能代替歷史。而我的專業,更驅使我拒絕任何主觀的臆造的所謂歷史詮釋。我佩服孔子為在東方復興禮治的頑強勁頭,我也佩服孫中山致力于國民革命的奮斗精神。但勁頭與精神,正如時髦的或悖時的種種主張主義,用來詮釋歷史,無疑不失為一
種參照,卻不可能使歷史強就我范。
因此,在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所謂一以貫之的傳統,就我的考察結果來說,仍然只能看作是一種純邏輯式推論。推論可能*終被歷史證明是一種卓越的預見,但在歷史仍然表明預見沒有得到證實以前,推論不過只是推論。
在我看來,中國歷史非但沒有證明我們的國度存在過自孔子以來便一成不變的傳統,而且只能證明所謂傳統總在發生時空連續性的變異。尤其從17世紀以來,也就是我們的星球變小的速率加劇以來,中國的文化傳統,舊的消失和新的出現,變動如此頻密,致使生活在20世紀末的我輩,已很難理解20世紀初的同胞先輩如何看待歷史的眼光和尺度。就是說,我們和我們的高曾乃至祖父輩,已經出現了文化隔閡,更遑論更遙遠的時代或更闊略的空間的文化變異和交互影響的歷史實相。
2.
孔子的地位由于統治者表彰理學而更加提高。清朝的康熙皇帝曾在孔廟題匾,稱頌孔子是“萬世師表”。然而他的七世孫光緒皇帝便在20世紀初不得不下令廢除科舉制度,改行新式教育,朱熹的“四書”的*從此喪失。接著君主制度也隨著清朝被推翻而成為歷史。
中國成語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孔子在中國的中世紀,稱師稱圣,封公封王,成為超時代超王朝的備受崇拜的神圣人物,秘密在哪里?隨著中國*后一個中世紀帝國的消失,孔子同時成為輿論猛烈抨擊的對象,這秘密便暴露無遺:原來他只是中世紀文化的一種裝飾。
半個世紀以前,中國的著名思想家魯迅,在討論孔夫子的歷史命運的時候,曾經說過:孔子在生前是頗吃苦頭的,在死后的運氣卻好了一點,因為他不會說不中聽的話了, “種種的權勢者便用種種的白粉給他來化妝,一直抬到嚇人的高度”。魯迅又說:“總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國,是權勢者們捧起來的,是那些權勢者或想做權勢者們的圣人,和一般的民眾并無什么關系?!?
對于考察孔子在中國的教育領域的歷史影響來說,我以為魯迅的話也是很好的參照。不是嗎?
3.
清代漢學復興,民間經史學家按學問分等次,各學派的繼往開來人物,被公認為大師,才給這個徽號恢復了名譽。清末由日本借來“國學”一詞,民初又突現“文化”的作用。因而直到上世紀“大革文化命”,又大搞“破四舊”前,學界約定俗成,凡稱大師必合若干尺度。
那尺度,簡單地說,就是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德才學識兼備,非但于本門學科為不世出的專家,并以卓特識見、新穎方法或指明未來取向,而受眾多學者景仰。這里的裁判官,僅有一個,就是由時間體現的歷史。
百年來中國風云變幻,社會政治的變動十分劇烈,有的人才學俱佳卻經不起大浪淘沙,有的人妙筆生花而執輿論牛耳卻缺乏學識創見,有的人善于制造轟動效應卻投機成性而不斷自我否定,有的人好在學界結黨博取虛名卻蓋棺不能論定。諸如此類,通過時間的歷史的無情篩選,百年來在教科文衛領域,堪稱合乎上述尺度的大師級學者,或許僅有百名左右。
數年來,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推出的《大師》欄目,頗受觀眾好評。我以為欄目編導是嚴謹的,盡可能向觀眾介紹百年來經過歷史篩選的教科文衛諸界大師,其中某些人尚有爭議。但就已經播映的馬相伯、蔡元培、陳寅恪、傅雷、竺可楨、李四光、黃佐臨等來看,稱其人為大師,都當之無愧。當然百年來影響歷史更大的,如康有為、章太炎、陳獨秀、胡適等,制作難度更大,尚待推出。但整體上已樹立了可資比照的現代學術大師形象。
由此觀照近年叢出的所謂大師,已故的多屬他封。但也有生前不斷自封而名過其實的,不敢自居大師而曾領袖群倫的,卻都“俱往矣”。但看在世的。季羨林先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專家,對傳統經史的認知似非其長,因而他公開聲明辭謝“國學大師”頭銜,應說有自知之明。但尚在人世的那班他封的、自封的或者故作謙退又實自我炒作的“國學大師”“文化大師”,休說未曾蓋棺論定,即如彼輩不斷公開表演,彰顯的品格低劣,識見庸俗,學問粗淺,乃至古漢語也一竅不通,只配稱作假冒偽劣貨色,縱然蓋棺一千年,連“小師”也算不上。
我相信中國可能有活著的大師,惜因寡聞而未見。我也相信達爾文的進化論,隨著文化生存環境不斷改善,未來必定大師越來越多。不過由生者來看,只見假大師得意,未見真大師發聲,不禁想到馬克思在《資本論》**卷再版跋所揭示的
音調未定的傳統(增訂本) 作者簡介
朱維錚(1936—2012),江蘇無錫人,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生前為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從教52年。2006年獲德國漢堡大學榮譽博士,是漢堡大學授予中國人的*榮譽博士,也是自季羨林之后德國高等學府授予中國人的第二個榮譽博士。朱先生治學嚴謹,功力深湛,眼光獨到,筆鋒犀利,具有深刻的現實關懷,是19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導者、開拓者和建設者,治學范圍涵蓋中國經學史、中國史學史、中國近代史、中國思想文化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等多個領域,已刊論文及講演錄二百余篇,著作十余種,主持整理、編選和校注重要典籍近百種,《走出中世紀》等翻譯成英文出版,在海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 主題:
這是一本思想文化史論集。作者朱維錚是復旦大學資深特聘教授。本書1995年3月由遼寧教育出版社作為《書趣》叢書之一初版,這次的增訂本2011年12月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書名的含義 作者在《初版小引》里說: 在我看來,中國歷史非但沒有證明我們的過度存在過自孔子以來便一成不變的傳統而且只能證明所謂傳統總在發生時空連續性的變異。尤其從十七世紀以來,也就是我們的星球變小的速率加劇以來,中國的文化傳統,舊的消失和新的出現,變動如此頻密,致使生活在二十世紀末的我輩,已很難理解二十世紀初的同胞先輩如何看待歷史的眼光和尺度。就是說,我們和我們的高曾乃至祖父輩,已經出現了文化隔閡,更遑論更遙遠的時代或更闊略的空間的文化變異和交互影響的歷史實相?!驗橛袔灼赫撐幕瘋鹘y,有幾篇提供近代文化傳統變異的例證,于是題作《音調未變的傳統》。
- >
近三百年名家詞選
近三百年名家詞選
¥19.0¥38.0 - >
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
¥24.0¥48.0 - >
我在美麗的日本
我在美麗的日本
¥8.4¥17.2 - >
父之罪
父之罪
¥4.5¥15.0 - >
巴金-再思錄
巴金-再思錄
¥18.4¥46.0 - >
寶寶駕到
寶寶駕到
¥6.9¥32.8 - >
漢字描紅全系列12冊
漢字描紅全系列12冊
¥22.3¥72.0 - >
中華名家書法字典:佛教名家書法字典
中華名家書法字典:佛教名家書法字典
¥7.2¥28.0
-
鳥度屏風里-屏風中的趣味文化史
¥20.2¥48 -
像自由一樣美麗-猶太人集中營遺存的兒童畫作
¥18.9¥44 -
漢語避諱研究
¥20.6¥42 -
在陜南發現中國
¥24.3¥76 -
蔬之物語
¥18.9¥59 -
國學指要
¥23.5¥48